昔日纺织巨头三房巷甩包袱:拟剥离去年亏了近1700万的印染业务

来源:小九直播下载    发布时间:2024-07-10 16:05:13 74

  ◎根据国众联资产评定估计土地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截至5月31日,此次交易涉及的固定资产评估值为2037.51万元,最终交易价格为2050万元。

  ◎2020年,三房巷印染车间染色、整理布产量5137万米,出售的收益为2.87亿元,亏损1357万元;2021年度产量5207万米,出售的收益为2.96亿元,亏损1697万元。

  昔日纺织巨头三房巷(SH600370,股价3.39元,市值132.09亿元)剥离印染业务有了新进展。

  7月6日晚间,三房巷公告称,公司与浙江东翔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东翔)签订了《旧设备拆除转让合同》,将印染车间的相关设备出售给浙江东翔,交易定价2050万元。

  这意味着三房巷将彻底剥离印染业务,进一步聚焦聚酯新材料业务。实际上早在今年3月28日晚,三房巷就公告称决定对印染生产车间实施停产。

  本次交易中,三房巷将要出售的是其印染车间的机器设备及车辆等固定资产,机器设备最重要的包含拉幅定型机、退煮漂联合机、还原皂洗机、热熔染色机、预缩机、高速丝光机、烧毛机等。

  三房巷表示,印染车间目前已停产,相关资产处于闲置状态。实际上,三房巷这一资产出售消息来得并不突然。早在今年3月28日晚,三房巷就曾公告称,企业决定对印染生产车间实施停产,停产后将不再从事纺织印染业务。

  根据国众联资产评定估计土地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出具的资产评定估计报告,截至5月31日,此次交易涉及的固定资产评估值为2037.51万元,最终交易价格为2050万元。

  从营业范围来看,浙江东翔是2016年才开始从事纺织相关业务,经营范围增加了化纤设施安装。此前浙江东翔名为杭州东翔废金属回收销售有限公司,主要是做废金属、废塑料、废旧设备、废弃陈旧物资回收、销售。

  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浙江东翔需要在签订合同后5天内向三房巷支付300万元保证金。拆除设备前,浙江东翔需要一次性支付2050万元,拆除施工期限为一个半月自然日,若浙江东翔未按期拆除并运离设备,还需要支付特殊的比例的违约金。

  三房巷的印染车间已经运行近三十年,主要是做各类染色、整理布的生产与销售。

  “由于纺织行业市场环境持续低迷,印染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利润空间被压缩,公司印染业务也持续处于亏损状态,经过多年运行,印染车间现有生产装置面临设备老化、运行成本趋高、安全环保压力增加、产品效益欠佳、不足以满足市场要求的状态。“三房巷在3月公告中这样解释印染车间停产的原因。

  2020年,三房巷印染车间染色、整理布产量5137万米,出售的收益为2.87亿元,亏损1357万元;2021年度产量5207万米,出售的收益为2.96亿元,亏损1697万元。

  从营收占比来看,2019年前,包括印染业务在内的纺织业务营收占到三房巷营收的50%以上,营收规模也达到5亿元以上。2020年三房巷纺织业务的营收下滑至3.31亿元,营收占比下滑至2.03%,去年这一数据为1.58%。

  除了营收规模减小,三房巷纺织业务占比变小的另一原因是公司化工业务规模在当年扩大,化工业务营收规模从2019年的1.51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56.22亿元。其中2020年的一场重大资产重组“功不可没”,三房巷也由此转型。

  2020年,三房巷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了江苏海伦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伦石化)100%股权,注入瓶级聚酯切片、PTA的生产、销售业务,这也由此成为公司的核心业务。2021年海伦石化的营收达到了187.38亿元,占到三房巷去年总营收的90%以上。

  三房巷也在今日公告中提及,本次出售资产后,公司将不再从事印染业务,集中资源发展聚酯新材料业务。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个人会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如何以新质生产力唱好“双城记”?川渝部分全国人大代表“问诊”高新技术企业

  掌上明珠家居信息化中心总监张浩:“川派家具”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需破解“断层”难题

  对话油罐清洗行业人士:根本不是洗不洗的问题,装过工业油的油罐,清洗了也不能装食用油

  欧洲杯最新战况!西班牙2:1逆转法国挺进决赛!打出世界波,16岁亚马尔成最年轻进球者

  “拉完化学品后又拉食品”2005年曾被曝光!“混装油”谁该担责?多地官方已介入!人民日报评论:严肃追责才能以儆效尤

  财经早参8人涉嫌绑架杀害中国公民,菲方披露;深圳暂未“将试管婴儿纳入医保报销”;广州:港澳台及外籍人士120平方米以上不限购

  ESG评级行业调查②  “自下而上”评价框架渐成共识,中外指标互认仍存较大挑战